四方植物油(四方植物油有限公司向勇)
发布日期:2024-08-10 浏览次数:39
榨取植物油的技术起源于何时?
1、在宋朝,植物油的生产主要是由农民进行的。他们通过榨油机将植物的种子榨取油分。榨油机的制作技术在宋朝也有很大的发展,以提高榨取效率和油质量。宋代的农业技术相对较发达,对于植物油的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掌握。同时,宋朝政府也鼓励农民种植油料作物,以满足植物油的市场需求。
2、南朝梁元帝萧绎《别诗二首》有“三月桃花含面脂,五月新油好煎泽”之句,五月新油当为五月前后收获并新压榨出来的植物油。《齐民要术》卷三“种芥子及蜀芥、芸薹取子者,皆三月好雨泽时种,旱则畦种水浇,五月熟而收子,崔寔曰:六月大暑中伏后可收芥子。
3、是古人。、先秦时人们食用动用脂肪,到周秦两汉时油脂已被广泛食物。两汉时,已普遍开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,当时除麻籽油、菜籽油,还有胡麻油、大豆油等。西汉时张骞通西域后,胡麻(芝麻)和红蓝花先后引进中原,榨油技术可能同时传入。《氾胜之书》中已有关于胡麻种植得记载。
中国古代榨取食用植物油的方法
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;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;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,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。汉代以后,开始出现植物油,但不能食用,只用来制绢布,直到宋代,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 的纪录,有麻油、豆油、菜油、茶油等。。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。
南北朝时,植物油以芝麻油、亚麻油、大麻籽油为主。植物油的出现,催生了一种新的烹饪技巧。《齐民要术》中有这样一道菜:炒鸡子法:打破,著铜铛中,搅令黄白相杂。细军葱白,下盐米,浑鼓。麻油炒之。甚香美。这是首次出现的炒菜。尽管只是简单的麻油炒蛋,葱白豆豉一样不能少,着实讲究。
压榨法利用施加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,来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,现在的压榨法已经是工业化的作业。压榨法由于不涉及添加任何化学物质,榨出的油各种成分保持较为完整,但缺点是出油率低。
植物油榨取的方法、技术约始于东汉,最早是“捣”,技术落后,且油料多用于照明、防雨水。真正广泛食用是在宋代以后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云:“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,不问何物,皆用油煎。”这时的榨油技术已经成熟,宋人庄绰说:“炒焦压榨才能生油”。这与近现代的榨油工艺相同。
先秦时期的古人,通常会用大麻和荏子来提炼食用油。所谓的荏子又称苏子,有紫苏和白苏之分,紫苏多为菜用、药用,白苏可食用也可榨取油脂。荏子的食用,有迹可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。在当时的重要文献《尔雅》就提到了“苏,桂荏”。
收子压取油,可以煮饼。茬油色绿可爱,其气香美,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,麻子脂膏并有腥气”。书中叙述的诸种烹调方法、菜谱及用料中,有不少运用麻油、荏油以及猪、羊、牛等动物油的记载。当时食用的植物油中,以芝麻油最好。
贵州桐梓特产:桐梓方竹笋
1、桐梓方竹笋的基本介绍 方竹主要生长在海拔1400米至2500米的高原山区,形呈四方,有棱有角,其笋不发于春而茂于秋,是吸大自然之灵气生长而成的稀有之物。在全世界仅产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和贵州桐梓县箐坝山、柏芷山的国家级原始生态自然保护区。
2、方竹笋,一种备受推崇的天然保健食品,被誉为笋类中的珍品,独一无二,只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中生长。它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至2500米的高山峻岭,其形态独特,呈现出四方形,棱角分明,与众不同。
3、桐梓方竹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2004年12月22日,从国家林业局传来消息:全国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,贵州省的桐梓县被授予“中国方竹笋之乡”荣誉称号。金佛山方竹简称方竹,属于竹亚科寒竹属,特产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、重庆和云南3省市,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地区。
4、中国西南地区的特色竹种——金佛山方竹,以其独特的方型竹节闻名,属于竹亚科寒竹属。这种珍贵的竹子主要生长在贵州、重庆和云南三省市的大娄山地区,其中桐梓县位于大娄山中段,是方竹的自然分布中心地带。桐梓县的历史悠久,早在清朝末年,当地人就已经开始了笋干的加工和利用方竹进行竹材造纸的实践。